扎根大西北的铜陵有色人
时间:2015-01-07 星期三 来源:中华铜业网
作者:管理员 http://www.copper365.com
中国镍都--甘肃省金昌市。
我们看着眼前有着20多万人口的这座美丽的袖珍城市,我们不能不想起一群人,一群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一群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人,他们就是来自铜陵有色支援大西北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开发大西北的号角吹响,国家要求铜陵有色抽调技术骨干支援金川建设。铜陵有色从大局出发,一次抽调了600多名技术骨干,这些技术骨干中,有的刚刚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座铜矿,有的刚刚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之后,来不及歇息,又辗转千里投身到建设大西北、开发大西北的滚滚洪流之中。
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平凡的老人。然而,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老人,构筑起身旁这座城市的高大。他们是一群默默无闻的老人,然而,正是默默无闻的他们,扬起了这座城市的美名。
在支援镍都建设的队伍中,有两个安徽人最为人们称颂。一个是最先发现金川白家嘴子镍矿的地质工作者安庆人汤中立,他是发现金川镍矿的功臣,他的名字已被镌刻在“祖国镍都开拓者“纪念碑上;另一个便是从铜陵调到金昌的陈德才师傅,他是建设镍矿的功臣,他两获甘肃省劳动模范,曾被誉为“金川的孟泰”,陈师傅的事迹已被收进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建设发展史。
金川公司运输部机务段段长李更生是1966年随父亲支援大西北来金昌的,那年才15岁,小学刚刚毕业,来金昌后继续读中学,1970年招工进金川公司运输部工作至今,先后干过司炉、副司机、司机到如今的工段长,一晃已三十余年了。几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用自己的工作业绩告诉人们,铜陵来大西北的第二代人也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同样是好样的,他们无愧于铜陵的子孙,更无愧于大西北的子孙。
李更生说,回顾我的成长史,可以说是和金昌市的成长紧密相连的,我们来时,哪有金昌市?金昌市还在蓝图上,金昌市还在襁褓中。是我的父辈,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最美的画图,在寸草不生的荒凉的戈壁滩上,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中国镍都。你看现在的金昌市,街道四通八达,绿树掩映成行,多么年轻而富有朝气。金昌人的生活,更是翻了个天,要啥有啥,谁家不是小康水平?!现在回过头来想想,父亲当初的抉择是正确的,自己的一生能融入大西北这块神奇的土地,能和一座充满希望的新兴城市紧紧相连,可以说是多么幸运!
陈德才的儿子结合自己成长的历程说,我们作为金昌的第二代建设者,我们十分敬佩父辈们当初的选择,敬佩他们不怕艰难的勇气,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感谢他们为我们建立了千秋伟业;同时,我们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要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像父辈那样,兢兢业业,一往无前,为创造镍都的新辉煌,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金川公司《镍都报》记者陈松年说,我是在故乡铜陵读书的,后随父亲来金昌,所学的知识在金昌发挥了作用,不仅自己的工作较出色,还带了一大批学生,为金昌的两个文明建设鼓与呼,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这些来金昌的铜陵人是没有丢人的,是为故乡铜陵争了光的。现在,来金昌的第一代铜陵人由于年龄原因,都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第二代第三代已接过了父辈们的接力棒,我们要把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永远地传下去。
张晓云,当年从铜陵到西北的唯一一位还是小姑娘的女性,现在是60岁刚出头,显得十分干练,从她那白皙的脸庞上,依然可以追寻到当年青春的风采。
唐达成说,1965年他来金昌时才19岁,是在金昌成的家。爱人是甘肃武威人,岳母是位西路军的老红军,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唐达成诚挚地说,我爱铜陵,那是我的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但我更爱金昌,这里有我的事业,有我的家庭,有我的子孙。
陈德才老人说,我常常想,我们大西北的铜陵人一生总结起来,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给故乡铜陵丢脸。朴素的话语里,隐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
霍金生夫妇说,虽然我们在铜陵工作近10年,但我们的人生最成功的时刻却是在金昌实现的。
张成基和老伴都是铜陵县顺安镇人,1965年来金昌,其时刚结婚,新婚燕尔,就远离故乡。当时是抱着支援大西北的想法来金昌的,想趁着年轻,换个环境闯一闯,回家把这个想法告诉家里人,哪知家里父母都反对并用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来告诫我们。无奈木已成舟。张老说,我对父母说,哪一块水土不养人,就算少养一个儿子吧,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奔赴大西北的漫漫途程。
回首往事,老人们感慨良多。如果当初没有开发大西北的举措,如果他们没有做出这样的抉择,如果来后当了逃兵,如果……往事如烟,老人们并没有为改变自己人生的选择而懊恼,也不会因为成为中国镍都第一代开拓者而沾沾自喜,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成为历史。
现在,人们碰在一起,不再开口他是东北人,他是南方人,我是铜陵人了,他们都自豪地说,我们是西北人了,我们是金昌人了。是啊,几十年来,他们呼吸的是戈壁滩上的空气,喝的是祁连山的雪水,脚步坚实地踏在金昌大地上,龙首山献出了无数的宝藏,大戈壁的漠风锻打了他们的筋骨,养育了他们的子孙后代。同样,孕育了金昌这座大戈壁上的“明珠”。
中华铜业网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中华铜业网“的所有图片和文字及其它稿件内容,版板均为中华铜业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电话:010-51111338联系授权转载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内容来源:"中华铜业网www.alu365.com"。
2、本网未注明或转载的,是为广大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2、本网未注明或转载的,是为广大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