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航
企业新闻 行业动态 本周聚焦 企业访谈 铜业科技 统计数据 展会报道 铜业知识 技术标准 本网动态 经营管理 贸易知识 成功人物

中国激增的铜出口是否成为新常态?

时间:2016-09-26 星期一 来源:中华铜业网 作者:管理员 http://www.copper365.com


    上个月中国继续向国际市场出口精炼铜,出口量达到57000吨。而到今年为止,累计出口量总计335000吨,创下历史新高。

   诚然,中国进口的精炼铜比它所出口的精炼铜要更多,然而越来越多地迹象表明第二季度开始的加速出口不是一个统计波动。

   铜金属大量流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仓库目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那么问题来了,中国铜出口作为以往罕见的现象是否正成为一种新常态?

   消化过剩

   中国精炼铜市场贸易的变化在该国的铜原料贸易中表现的更为显著。

   8月份175000吨的净进口量是过去3年中的最低值。

   而同时,铜精矿的进口达到了145万吨(毛重,不包含金属重量),创下历史第三高,仅次于去年的12月份和今年的2月份。今年1~8月份铜精矿的累计进口量增加了34%,达到了1086万吨。

   而以上就是市场高度关注的铜供应过剩的具体表现。

   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的研究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铜精矿产量增长了6%。

   而很大一部分铜精矿是流入到了中国,因为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铜冶炼产能。

   花旗集团的分析师David Wilson认为“拥有大量的冶炼产能(和产量增加)以及较低的利用率使得中国具有相当大产能余力来处理来自秘鲁等地的新增精矿产量。”

   今年秘鲁的铜产量激增,2016年上半年,其产量增幅达到了51.5%。同时拉丁美洲国家是中国主要的铜精矿进口来源地,1-8月期间进口量同比增长高达95%。但另一方面,中国废铜进口量则在持续减少。

   现在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废铜了,因为他们可以在过剩的铜精矿中得到补充。充裕的原料供应推动中国铜冶炼产量继续增长。

   来料加工业务

   中国8月份的铜产量743000吨,比去年增加了12.4%,年初至今的产量是550万吨,同比增加了8.7%,远远超过了ICSG预计的2.5%的全球产量增长。

   “越来越多的金属流出中国,因为更多的中国冶炼厂增加来料加工业务规模,将原材料转化成金属进行交易。” 根据花旗的分析师Wilson透露。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避免了17%的精矿进口增值税和15%的精炼出口税。

   这样除了地理位置之外,中国来料加工的冶炼厂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来料加工冶炼厂没有什么区别。

   和其他地区的来料加工一样,中国冶炼厂出口的关键因素是金属的价格。如果从容易进入的港口运输到伦敦金属交易所仓库利润更加丰厚,如韩国、新加坡和台湾,那么大多数金属都会被出口到这些地区。

   年初因为交易所库存持续下滑,LME铜现金结算价一直维持升水状态。而近段时间以来,受LME仓储费刺激,6月份每吨升水达到了65美元,而此时中国溢价则一直徘徊于50美元/吨以下。

   短期出口会放缓么?

   根据LME交易经纪商Triland Metals透露,近期上海溢价达到了55-60美元。

   这也是为什么本月LME亚洲地区仓库铜库存流入速度放缓的重要原因。

   韩国三个港口的到达量8月份从88325吨下降到17200吨,新加坡的到达量8月份从36650吨缩减为6000吨,而台湾高雄的到达量则从6300吨下降为2000吨。

   从中国在这些国家地区的出口额来看,9月份的交易金额有所降低,面对运输到LME仓库系统的动机越来越低的现状,来料加工的冶炼厂可以将金属转移到中国自己的保税仓库中。

   按税收来看这种运作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出口。但令人困惑的是如果这些铜被运回中国大陆则会被视为进口。

   长期能力

   越来越多的中国冶炼厂参与来料加工业务获取利润使得中国铜贸易形势更加复杂。

   来料加工业利润需要通过现货升水和仓储费用确定,使得伦敦与上海形成跨区套利机制。因厂家和贸易商在利益驱使下进行短期资本运作或将使出口不再持续。

   目前这些利益驱动力似乎正由LME转移至中国保税区,现在有一些放弃出口,但具体量仍有待观察。

   然而,关键的一点是中国建造的冶炼厂和冶炼产能意味着中国可以在条件合适时出口大量的精炼铜。

   今年中国铜出口已经非常可观,这种出口能力将是新常态,即使它不一定转化为连续的高出口。



相关新闻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
中华铜业网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中华铜业网“的所有图片和文字及其它稿件内容,版板均为中华铜业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电话:010-51111338联系授权转载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内容来源:"中华铜业网www.alu365.com"。
2、本网未注明或转载的,是为广大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透视

行情导航
最新展会
最新加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