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航
企业新闻 行业动态 本周聚焦 企业访谈 铜业科技 统计数据 展会报道 铜业知识 技术标准 本网动态 经营管理 贸易知识 成功人物

科技让铜陵有色跨入国家级创新行列

时间:2016-11-10 星期四 来源:中华铜业网 作者:管理员 http://www.copper365.com


  五年前,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陵有色集团”)科技规划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铜陵有色集团科技发展形成完善的具有铜陵有色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显着增强;攻克地质探矿、深井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复杂难选矿处理、铜材加工及节能降耗等一批制约铜陵有色集团发展的技术瓶颈,取得一批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成果和核心技术;成果、专利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翻番;铜陵有色集团主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矿产资源利用率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单位产品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综合实力达全国行业领先水平……”
  五年后的今天,铜陵有色集团已建立了完善的自主创新管理体系和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体系,科技研发机构发展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冶金行业甲级工程设计(咨询)设计研究院、国家实验室认可检测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铜陵有色集团发展成为以有色金属、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为主业的国有控股大型企业集团,各项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所属的股份公司等13家子公司陆续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跨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行列,跨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行列和千亿元企业行列,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创造为特征的发展之路。
  五年前,铜陵有色集团科技战略上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培养出具有战略思维、能够组织领导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专家20名至30名,学科带头人150名至200名,优秀技术创新人才500名至600名,主业在岗骨干员工力争全部达到专科文化层次;技师、高级技师占实用型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25%。
  五年后的今天,铜陵有色集团有18名科技人才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1名科技人才被评为全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科技人员荣获铜陵市科技突出贡献奖,30余名科技人才被评为省市拔尖人才,27名科技人才被评为省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名科技人才被评为市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8名科技人才荣获省市青年科技奖,2名科技人员被评为市首届突出贡献人才;“智能数控绿色低耗炼铜技术研究”等13个创新团队分别被评为安徽省“115”和铜陵市“1155”产业创新团队。铜陵有色员工提出技术改造和合理化建议112492条,获公司表彰的960条,获省重大技术改造和合理化建议表彰的352条;五小成果500余项,获公司表彰的204项。
  五年来的科技成就让铜陵有色集团在快速发展的征途上,赢得了同行的瞩目,也让人们见证与感受到科技的超级力量。从采矿、选矿、冶炼这些传统优势行业,到铜材加工、新型化工、装备制造,五年来,铜陵有色集团科技进步展示威力、科技成果彰显实力、科技平台提升能力、科技投入增添动力。
  铜陵有色集团一次次挑战科技极限,一次次勇闯世界难关。科技进步渐渐成为铜陵有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采矿方面,五年来,铜陵有色通过科技攻关及成果推广应用,矿山开采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采矿方法的变革与优化,提高了采矿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高浓度充填料制备、输送及连续充填技术的成功应用;有色金属矿山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在矿山中的应用,逐步改变了采矿方法的选择、采场构成要素的确定、回采顺序、充填机理、岩石移动角的确定等基本依靠经验类比的落后状况。安庆铜矿、冬瓜山铜矿等矿山,井下采掘运输引进国际先进的Simba——261潜孔钻机、SimbaH1354电动液压凿岩台车、ToRo400系列铲运机、MT2000井下运矿卡车等先进的无轨装备。
  在选矿方面,五年来,铜陵有色集团通过对本地区不同类型的矿石选别技术的持续攻关和研究,集团公司选矿工艺条件日臻完善。选铜回收率保持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选矿综合能耗指标、选矿药剂、磨矿钢球单耗等指标都处于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通过“十二五”持续攻关,冬瓜山铜矿在铜精矿品位不变的情况下,选铜回收率由攻关前的83%提高到87.5%,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高硫铁产品和低硫精矿产品,使选硫回收率由攻关前的18.3%提高到78%,铁的回收率由攻关前的5%提高到72%。
  冶炼方面,五年来,铜陵有色集团铜冶炼主工艺引进了当今世界先进的闪速炼铜技术、奥斯麦特炼铜技术及闪速熔炼闪速吹炼技术,重要工艺参数实行计算机在线控制。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实施进一步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金隆公司电铜产能在“十二五”期间达到每年40万吨。2012年建成投入生产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项目,实现废气、废水零排放,开创了我国铜冶炼厂零排放的先河,成为“技术领先、成本最低”的世界顶级铜冶炼工厂。在消化、吸收、引进国际先进的卡尔多炉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出“顶吹冶炼喷射洗涤提取金银等稀贵金属关键技术”,优化了顶吹炉炼金法炉料和渣型关键技术参数,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作业率,降低了金、银、硒损失率,实现了顶吹冶炼炉国产化替代进口卡尔多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采矿、选矿、冶炼,作为铜陵有色的主要产业,科技力量的强大,似乎有着天然的得天独厚条件。后续跟进的铜材加工方面科技的同步飞速跨越,则充分展示了铜陵有色科技创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为充分利用已建立的铜加工生产线,五年来,铜陵有色集团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及引进消化再创新,先后开发出C194引线框架高精度铜板带材、锌白铜C7541带材、THE红化电子铜箔、高TG型电子铜箔、超薄型双面光锂离子电子铜箔、超大规格阳极磷铜球、片状银粉、太阳能银粉等高新技术产品及其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后起之秀的化工产业,在铜陵有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科技创新华彩迭出。
  五年来,铜陵有色集团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展的“大型链篦机——回转窑赤铁矿氧化球团生产关键技术”,优化了硫酸烧渣配比高达50%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生产线热工制度,使硫酸烧渣比表面积提高3倍,表面润湿热增加2.8倍,成球性指数增大45%,在硫酸烧渣的配比高达50%的原料条件下,生球强度和成品球团强度分别提高50%和90%,生产工艺过程能耗降低30.5%,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独创的碳酸二甲酯共沸物分离、二氧化碳低温输送、医药级丙二醇专有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十二五”期间在铜陵有色化工园区建成年产6万吨碳酸二甲酯的生产线,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
  以井下无轨装备和环保设备为代表的铜陵有色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同样赢得世人的广泛关注。铜陵有色集团通过不断创新创造,先后开发出T-100系列高气压环形潜孔钻机、井下铲运机、多功能服务台车及自动装药机,陶瓷过滤机、高分子盘式陶瓷过滤机等系列产品,装备制造产品从2008年的3个品种发展到2012年4大系列18个品种,“铜冠”牌铲运机被授予“安徽省名牌产品”;“铜冠”牌陶瓷过滤机、钻机被授予“安徽省着名商标”。制定了《陶瓷过滤机》、《高气压环形潜孔钻机》、《井下服务卡车》的行业标准。截至2015年12月初,铜陵有色的环保、无轨产品先后出口到韩国、俄罗斯、智利等30多个国家或地区。
  五年来,在铜陵有色集团的技术中心本部,采、选、冶研究所恢复建设,具备开展矿山开采(空区测量、支护及充填、采矿方法等)研究、有色金属矿选矿(试验室研究和连选试验研究)等能力与条件,冶金研究所具备冶金过程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研究的基本条件与能力。同时,相继建立了电工材料、电子铜箔研究室,具备电工新材料、磷铜新材料、高端电子铜箔的研发、中试及产业化工艺技术及装备研究能力。铜加工工程研发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具备铜基新材料及铜板带新产品研发、中试、产业化工艺技术及装备研究能力。建立了安徽省井下无轨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具备井下无轨装备、环保设备的研发、设计、样机制造的能力和条件;建立了安徽省有色金属粉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技术中心,具备金属粉体材料研发及中试(生产)能力,中试(生产)线技术装备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金泰化工公司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具备碳酸二甲酯上下游产品研发能力。技术中心检测研究中心、金隆公司化验室分别通过国家实验室合格评定认可委认可。34种产品254个参数获得了国家认可委授权、25种产品190个参数获得了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具备检测、检验服务与分析方法、国家(行业)标准研究制定能力。在设计咨询上,设计研究院具有冶金工程设计和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建筑工程、环境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造价咨询等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乙级地;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工程设计专项资质;近年来新增非煤矿山生产能力核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等相关资质。同时,集团公司已与中南大学等8所院校建立了校企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加入了有色行业金属矿采矿工程及装备等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及安徽省第一批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单位。
  短短五年,铜陵有色集团围绕公司生产经营及产业发展,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及综合利用、有色金属材料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化工和循环经济、节能降耗、信息技术等6个重点领域,到2015年组织开展各类科技研发项目329项,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40项(含铜基新产品23项),制定了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20余项;攻克了一批制约公司发展的技术瓶颈,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



相关新闻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
中华铜业网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中华铜业网“的所有图片和文字及其它稿件内容,版板均为中华铜业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电话:010-51111338联系授权转载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内容来源:"中华铜业网www.alu365.com"。
2、本网未注明或转载的,是为广大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透视

行情导航
最新展会
最新加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