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航
企业新闻 行业动态 本周聚焦 企业访谈 铜业科技 统计数据 展会报道 铜业知识 技术标准 本网动态 经营管理 贸易知识 成功人物

有色行业要努力争取市场话语权

时间:2016-11-15 星期二 来源:中华铜业网 作者:管理员 http://www.copper365.com


  我国是有色金属的产量、消费量、贸易量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的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已经达到4696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0%以上,力拔世界头筹;2014年我国铜加工材产量达1797万吨,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铝加工材产量达4014万吨,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01~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从883.7万吨增至4696万吨,年均增长13.6%,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这样的产量规模,这样的世界地位,让中国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出尽了风头。
  不过,我们拥有世界最大的有色产品生产产能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回报,没有得到应有的市场和效益,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充分的行业市场话语权。当我们某种有色金属产品稀缺时,想进口?可以!但报出来的产品价格却贵得出奇!想讨价还价?更难!且国外的同行对中国的态度都出奇一致。无奈之下,当我们将稀缺的有色金属产品达到了规模生产,且品质与国外接近或者超过时,我们还没有高兴起来,对方以“反倾销”等缘由对中国的有色金属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进行阻击,如我们的电解铝产品、光伏产业、稀土行业等等。在国外同行的打压之下,中国成为了国外同行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
  失去话语权,就等于失去对规则制订的参与,也等于失去了我们有色企业与国外同行竞争的平等机会。过去是因为自己的规模小,技术实力差,双方没有平等对话的条件,就如同一个拳技熟练的“大个头”与刚刚发育站稳的“小不点”一样,输赢高下一眼即明。但近30多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有色行业跟上了全球有色金属市场新的上升周期,有色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壮大,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占到了世界总量的40%,且这不仅从产业规模、产品产量、对外贸易等方面快速提升,在装备技术水平上我们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有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得到显着提高。
  但影响力提高并不能掩盖目前我们有色行业的窘态。我们的有色产品技术、品质有质的提升,但仍然没有逃离“中国没有的价格高,中国一多就价低”的窠臼。据媒体报道,如果排除加工贸易方面的产品,中国有色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多年来没有明显增加,这导致中国出口价格一直居于世界低位。我们是电解铝的生产大国,而国际市场的电解铝价格现在是接近成本。企业生存都成问题了,铝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就更不尽人意了,创新发展成为了一句空话;在我们的稀土产业中,欧美日等国一边享受着廉价的稀土产品给他们带来的超额利润,一边叫嚣着要对稀土进行全面“替代”,对中方对稀土的严格管理举措横加指责。正因为我们缺乏话语权背后的定价权,我们稀土产品的价格几乎也在“赔钱赚吆喝”,这样的状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利,对中国的国防战略更是不利,必须以强硬的手段完结这样的败局。
  除了以上产业外,我们的钨、锑、锡、锌等有色产品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从我们有色工业的“家底”看,除了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生产时能耗高、环境风险大,面临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外,资源型企业不少已经进入了枯竭阶段。于是,随着矿石进口的增多,国外又开始在资源的进口方面对我们进行打压,或者提高矿石的出口价格,或者对中国关上进口矿石的大门,或者只允许在本地加工成产品后出口,这都给我们有色工业获取话语权带来重重阻力。
  有实力才有话语权,“丛林法则”仍在国际市场中现实运用。在这样的法则面前,我们一方面要树立起自信,不搞盲目崇拜,要利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多种场合积极发声,推介自己,宣传自己,让全球倾听中国的声音,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给予关注,如近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中国有色金属报告会,其实也是我们正在夺回对有色行业的话语权动作上的体现。要知道,话语权的背后隐藏的就是价格和规则的制订权。另一方面就是要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到现在的地步,迫切需要有我国特点的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系统完整、水平领先和相互融合的有色金属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我们的有色金属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从而争得有色金属价格的话语权,带动有色企业转型升级,这就是我们有色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关新闻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
中华铜业网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中华铜业网“的所有图片和文字及其它稿件内容,版板均为中华铜业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电话:010-51111338联系授权转载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内容来源:"中华铜业网www.alu365.com"。
2、本网未注明或转载的,是为广大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透视

行情导航
最新展会
最新加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