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市场旺季不旺 库存创新高
时间:2012-05-21 星期一 来源:中华铜业网
作者:管理员 http://www.copper365.com
在一家专门存储铜的仓库,密密麻麻堆满了比记者还高的铜板,在这近万平米的仓库里头,象这样铜板的库存量达到2万吨左右。
工作人员介绍说,往年这个时候是铜贸易的高峰期,进出口频繁。但是最近一段时期,仓库里只进不出,少了往日的繁忙。在记者采访拍摄的一个多小时里,没有看到一辆前来提货的车,不少需要入库的铜板,由于没有地方存放,只好堆在了外面。
除了室内的仓库堆满了铜,记者可以看到仓库外面的马路上形成了十分壮观的铜墙,除了这种表面布满灰尘、铜锈,放置时间较长的铜板外,更有许多象我身边这些颜色鲜亮、最新生产出来的铜源源不断地运往这里。
铜业资深人士毛一伟告诉记者,从各方面数据的收集来讲,国内的库存目前处于一个历史高位的水平,保税库目前可能积压的水平在50万吨到60万吨之间。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电力行业、建筑行业及交通运输业等对中国铜消费的贡献率超过七成,家用电器、电子消费品也占国内铜消费的一席之地,这些下游需求当前仍处于疲弱的态势,无法有效拉动铜的需求。
江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苏黎告诉记者,整个消费市场交易非常清淡,就以物贸为例,物贸的实物流转大概在6-8千吨,跟往年不一样,减少了将近一半的量。
渣打银行金属分析师朱慧告诉记者,另外一个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也是影响到我们铜未来消费的预期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取样的60家铜板带企业,其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75%(45家)的铜板带企业表示近期开工率有所下滑,跟今年3月分相比基本下滑了20%-30%左右,其中下滑了一半的也不再少数,有的甚至面临停产。一些开工状况保持持平的铜带厂、基本都有稳定的下游渠道,订单也比较稳定。
铜价进一步倒挂铜冶炼全行业亏损
铜需求不振导致高库存!这自然急坏了不少铜冶炼企业,然而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边是高库存,一边铜冶炼企业还得从国外大量进口铜,而且进口的价格比国内的价格还要高,最高时一吨甚至要亏5、6千元,铜价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价格倒挂呢?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铜在有色金属中金融属性十分高,市场以伦敦金属交易所定价为主,截至到今天,伦敦铜每吨进口成本在57600元左右,到国内却只卖55800元,也就是说进口一吨铜就要亏损2000元钱左右。由于亏得厉害,不仅贸易商难做,整个铜冶炼业已经出现全行业亏损。
上海靖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进出口部经理孙莹告诉记者,伦敦市场和上海市场,两市比价特别差,一吨要亏损大约3千多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太会选择进口。
铜业资深人士毛一伟告诉记者,如果我是(年需求)20万或者是30万的企业,我一个月要进2万吨铜吧,就亏4000万,那一年下来就不得了,我就没办法生存下去。
事实上,从2010年起,就已经有“高价进口铜原料,亏钱在国内销售”的怪现象。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目前铜出口的政策规定,铜出口是不退税的,因为要保护资源。同时国内能进行铜出口的企业只有7家,即使获得出口资质的企业,出口时还要加3%的关税,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铜价倒挂的结果。
铜陵金隆铜业有限公司商务部部长刘树峰告诉记者,3%就是(每吨)1800块,加上出口的费用要2000多块钱。就是说亏2000块钱以内我都不能出,我白劳动,还是亏2000出口白干活。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我国是铜净进口国,当初设立铜进出口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资源,但目前中国的铜的生产、供应、销售,跟若干年前格局已经完全不一样。铜已成为高金融属性、高流通性的产品,目前国内铜市场的进口容易出口难的单向流动,反而给一些国际投机资本抓住操纵市场的机会,给我国的铜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铜陵金隆铜业有限公司商务部部长刘树峰告诉记者,如果没有3%的税来卡住我们,价格稍微超过300块钱我就出口,那边一低我就进口,所以这个市场部不会有多大的起伏,这个出口的东西可能还没有到LME(伦敦金属交易所)仓库,出去可能又回来了,因为我们一出口就导致铜价价差发生变化,因为政策给我们阻止了,白白的一年让老外敲诈了我们很多的钱走了。
一边赔钱一边进口是谁在疯狂买铜?
进口一吨铜至少要赔两千块,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即便是这样,中国的铜进口量一直有增无减,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累计173.60万吨,同比增长48.8%。赔钱还进口,这种现象令人匪夷所思,那么到底是谁在疯狂买铜呢?
采访中,长期从事铜贸易的毛一伟给我们看了2张很直观的图表,一张是伦敦铜库存的走势,从去年10月份开始直到今年3月底,急剧下降;与此相反,上海铜库存却持续上升,到3月底到达最高点,而国内正常的终端消费并没有如此爆发式的增长。毛一伟告诉记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企业通过进口铜从银行获取贷款资金,通俗点说就是先与外商签订铜进口合同,然后向银行申请开立90天或180天远期信用证,企业完成进口后将货物在国内快速转手,在信用证到期前,就相当于得到了一笔短期银行融资,通过反复运作,还能变相延长资金的使用时间。而这些铜也因此有了一个专属名字—“融资铜”。这些钱对于资金短缺的企业来说十分“解渴”,而对于身陷调控泥潭的房地产企业更是“救命稻草”。
铜业资深人士毛一伟告诉记者,不可否认,也存在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资金是流向了目前最缺资金的房地产。我觉得这个是行业内大家都知道的公开的秘密。至于说谁在这么做,或者是到底怎么做,这个很难挖掘得很深。
上海尚铭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迎春告诉记者,都是以前听都没有听过的,有时候收客户的钱的这种,都是各行各业的。(记者:房地产的?)房地产的更有了。
到底有多少“融资铜”流向房地产行业?面对这一问题,许多铜贸易商都躲躲闪闪,不愿直面这一问题。记者了解到,身处调控风暴中的房地产企业,采用这种方式弥补“钱荒”的为数不少。国内前20名的大型民营铜加工企业或多或少都在参与房地产业务。而一些专门从事房地产企业,有的成立了所谓的“有色金属贸易部”,或通过成立子公司,通过一些关联交易变相融资。
江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苏黎告诉记者,理论上算,比价亏损在2000块钱的人民币一吨,2000块钱人民币可以融6个亿,//如果融资对象能够承受的融资成本,就可以做。
铜业资深人士毛一伟告诉记者,(有的)一个月要进口30万吨铜,高峰的时候要进口50万吨,如果我们一吨铜4万块钱人民币来算的话,这是比较便宜的时候了,30万吨乘以4万,一个月就是120个亿,120个亿的钱就可以融出来了,如果连续12个月,三个月几百亿就出来了,如果全年来算就是上千亿的资金了。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房企之所以青睐于“融资铜”,就是因为贸易融资过程中产生的开证费、仓储费以及转手时进出差价风险等,加起来成本在8%左右。而相对于目前15%--25%的民间融资利息和约15%的房地产信托融资利息,贸易融资的成本可能不及上面两种方式的一半,而且等到远期信用证到期付款时,进口商可能还可以赚取一笔汇率差,进一步减少交易中的风险,融资动力自然大得很。
渣打银行金属分析师朱慧告诉记者,这部分融资铜的比例,占到总的库存量尤其在外高桥保税区我们了解到差不多是在90%以上。
“融资铜”虚高市场需求冶炼厂苦不堪言担风险
房地产企业借道买铜,目的是为了获取资金,而铜之所以成为融资的热点,也跟它的商品属性有关。比起玉米钢铁等大宗商品来说,铜更利于储存。对于融资者而言,铜的单价较高,可以以少量铜撬动较多的资金量。对于国内身处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而言,融资铜无疑极具诱惑力,但是这种并不是以实际交易为目的的进口,说穿了就是为了套钱,这其中是否有巨大的风险,谁该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虽然业内人士称“融资铜”不违反法律,这是企业在成本衡量之下做出的选择,是一种本能的利益驱动。但是“融资铜”造成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我国铜进口长期价格倒挂,铜进口却不受影响,是因为不少企业虽然承受每吨2000元的亏损,却可以利用政策,从银行贷到紧缺的资金,进口铜贸易已被江浙一带企业拓展为融资业务。如果光从铜的进口来判断中国的国内实体经济需求,恐怕是很容易出现误读。
铜业资深人士毛一伟告诉记者,它实际上是一种虚增的需求,并不是中国实际的需求。第二个应该讲,造成了国内矿山生产企业,国内的冶炼企业,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连续的亏损。
铜陵金隆铜业有限公司商务部部长刘树峰告诉记者,那么亏损谁承担?我们的需求是一定会有的,电缆厂、电线厂、制冷的铜管厂,他们要进口铜,一样会忍受价差,他们比我们亏损面还大,我们冶炼厂自己承担了这个价差。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种市场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大型国有银行的注意,自去年年底以来,国有银行集中对融资性铜的信贷审核从严把关,不过因为外资银行对此管制较松,导致了部分企业将融资铜业务直接转向外资银行,记者在上海某大型铜仓库就看到了由外资银行托管的大批铜,而这些利用铜进行融资的企业,由于并不在乎铜价本身带来的收益,甚至可以承受亏损,从而造成国内铜价的不正常波动。
江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苏黎告诉记者,由于融资业务介入进来,亏损的成本转嫁到融资成本上,在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这个业务照样进行,导致了这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很难修正的状况。
铜业资深人士毛一伟告诉记者,这个监督的责任在谁呢,我觉得谁融资谁负责,如果是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你又放任资金流入国家限制的房地产行业,或者说是限制投资的行业,那银行要负起监管责任。
CCTV《经济信息联播》
中华铜业网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中华铜业网“的所有图片和文字及其它稿件内容,版板均为中华铜业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电话:010-51111338联系授权转载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内容来源:"中华铜业网www.alu365.com"。
2、本网未注明或转载的,是为广大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2、本网未注明或转载的,是为广大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